母親常趁著天拍殕仔光的時候步行至竹蒿厝上帝公廟為全家人祈福,並在週邊的早市採買蔬果、素食。
南一版國中國文第4冊收錄廖鴻基先生的文章「銀劍月光」,其中有一段:
海湧伯拋下魚餌,叫破窒悶黑暗,高聲嚷道:「倒轉來啦,倒轉來啦!天色轉普光前,牠們倒轉來啦!
作者刻意用閩南語發音呈現海湧伯的興奮叫聲,「倒轉來啦」的意思很好懂,倒是在為孩子們解釋「天色轉普光前」這句話時,出現難題。何謂「普光」?課本上的注釋是「天亮」,教育部國語辭典中指「普光」是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與此處的語意顯然無關。天亮的閩南語為什麼叫「普光」?
我直覺想到童年在鄉下時,常聽老一輩指晨間天色微亮時分為「phah-phú-á-kng」,或許就是「普光」的原意,去查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典,果然找到「拍殕仔光」詞條,釋義─黎明,異用字─拍䀟仔光、打殕仔光、拍普仔光,近義詞─天欲光、黎明,這就真相大白了,應該就是海湧伯話中意思。
再單查「殕」這個字,釋義有二:1.霉。衣物、食品等受溼熱後所生的黴菌,或為灰黑色的小點,或為成片細白毛的樣子,例:上殕 tshiūnn-phú(發霉)。2.灰暗不明的。例:殕殕phú-phú(灰茫茫)、殕仔光 phú-á-kng(曙光)。異用字:䀟、醭。三民書局編的「新辭典」對這個字的注音有二,一讀ㄈㄨˇ,東西腐敗而生白黴,一讀ㄅㄛˊ,僵仆,同「踣」。第一種解釋也就是閩南語辭典中「殕」的意思,只是讀音的差異。
連雅堂《台灣語典》中未見收錄「殕」字,發黴用的是「發菰」,俗謂黴菌曰菰,如竹菰、草菰之類。另有一詞是「生腐」,謂物之臭爛,腐呼圃正音。值得注意的是閩南語將「腐」字發音為「圃」,幾乎就是「殕」的發音了。
我母親經常使用「殕」字發音的詞還有「臭殕」和「殕色」,前者指食物腐臭生菰,後者指的是灰色調。
上一代本省人常使用的「殕」字,如今似乎很少聽到,如果再用「普」字取代原汁原味的「殕」,恐怕就更讓人不明所以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