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1.jpg 

「美藝三重奏」詮釋貝多芬的鋼琴三重奏作品絲絲入扣,令人百聽不厭,深深著迷。

 

最近超迷貝多芬的鋼琴三重奏,早聽晚也聽,開車更要聽,越聽越愛。

在貝多芬的鋼琴三重奏作品中,最為人熟知的是D大調第五號「幽靈」(Ghost)及降B大調第七號「大公」(Archduke)。前者因第二樂章予人陰森悚然的印象得名(其實聽慣了現代電影無調和音列手法的配樂,此曲所謂的「鬼魅」效果毫不懾人);後者則被譽為「古今室內樂的頂級代表」,樂迷自然耳熟能詳,無須多作介紹。

去年夏天讀完「獨奏者(The Soloist)」,便很想聆聽貝多芬的C小調鋼琴三重奏(op.1,no3)。那是作者羅培茲邀書中主角納森尼爾到迪土尼音樂廳欣賞一場室內樂演奏會的曲目之一,納森尼爾覺得「有點冷門」,事實上,我也覺得陌生,好奇心驅使聆賞的念頭,可惜我手邊收藏的CD竟找不到這首曲子!

去年底回台灣省親時,專程到台北「佳佳唱片行」索性購得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以免再有遺珠之憾。貝多芬樂迷應該都知道,「Beaux Arts Trio」(美藝三重奏)是演奏貝氏鋼琴三重奏曲目的佼佼者,其錄製的CD當然是收藏首選。

「美藝三重奏」創團於1955年(與老胡實在有緣,喔,沒洩漏什麼秘密吧?)至2008年解散,以專業鋼琴三重奏的團體而言,「美藝」不但算長壽,而且素質很高,其間雖然更換了四位小提琴手(Daniel Guillet創團→Isidore CohenIda KavafianYoung Uck KimDaniel Hope、兩位大提琴家(Bernard Greenhouse創團→Peter WileyAntonio Meneses),創團元老之一的鋼琴家曼納罕.普萊斯勒(Menahem Pressler)則是一以貫之,從當時最年輕的一員連彈53年,成了84歲老而彌堅的「棟樑」,「美藝」之所以畫下句點,就是因為普萊斯勒宣告退休。歷來三人組詮釋的旋律悠揚之「美」,與合作無間、圓融絕妙之「藝」,必將 長駐樂迷心中。

美藝三重奏在Philips大致錄完古典與浪漫時期所有的三重奏曲目,其中海頓的三重奏全集甚至被GRAMOPHONE選為史上百大唱片之一。這套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於19791983年陸續錄製,成員中有兩位是元老,即鋼琴家普萊斯勒(從55歲彈到60歲)、大提琴家Bernard Greenhouse(從63歲拉奏至68歲),小提琴手則為1969年加入的Isidore CohenPhilips製作這套5CD專輯十分用心,將「美藝」的絕佳默契與琴藝展現得淋漓盡致,真是物超所值。

話說貝多芬的C小調鋼琴三重奏,是他22歲時的作品,作品第一號總共有三首,C小調是第三首。根據文獻記載,作品一在維也納貴族李希諾夫斯基(lichnowsky)王子家裡首演時,海頓是座上聆賞貴客之一,在聽完三曲之後,海頓直言對第三首最不滿意,令貝多芬相當沮喪,因為那首C小調是他自認最得意的作品。由此可見兩人對三種樂器聲部處理技巧及比重各持己見,難說孰是孰非。

若說海頓與貝多芬年紀相差38歲,係「代溝」造成兩人美學觀點各異,以老胡現在的年紀聽來,卻也站在貝多芬這邊,認為C小調是「作品一」之最,而且四個樂章無一不悅耳,聽第一遍就上癮,然後越聽越有味,不因長期被貶為非主流而減損其具開創性的本質。

第一樂章即表明擺脫傳統沙龍音樂的企圖,起始有些莫札特的韻味,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情緒出發,隨之以活潑快板展露隨花傍柳的喜悅,兩種對立情緒纏繞不休,全無沈悶或難以捉摸的疑惑。第二樂章承續能量,藉由鋼琴與小提琴的款款對話,加上大提琴的穿針引線,交織成錦縀般賞心的五段如歌變奏,才見清流,忽逢急湍,一波接一波,讓人陶醉,那是青年貝多芬在分享拏雲心事。第三樂章是近乎快板的小步舞曲,實質上已十足呈現典型的詼諧曲形式,顯示貝多芬不受拘泥尋求突破的熱力不歇,在盤旋三分半鐘之後,順勢渲染出情緒拔高的終章最急板,首尾呼應,將樂念牢牢鎖進聆賞者心坎……

你可以說C小調不如「幽靈」的別出心裁,不如「大公」的豐厚、壯闊曲想及超高技巧,可是你不能否認它具有反璞歸真,馭繁為簡的特質,在第一時間予人婉約貼心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在貝多芬重新定義鋼琴三重奏,進而奠立其歷史地位過程中,C小調可謂第一個里程碑,當然不能忽視它的價值。

「美藝」的三位演奏家充分掌握貝多芬的巨匠胸懷,除了一般所知的七首三重奏,還將WoO38、WoO39、op.44、op.121a、op.38等一併納入,編到第十一號,蒐羅之齊全,且質量兼顧,絕對值得收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