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人收藏二.jpg 

意猶未盡,再推薦十首。

 

聽完十首「必聽曲」,意猶未盡對不對?那就再追加十首吧!

第一首,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

   這首曲子在「獨奏者」書中出現兩次,第一次是納森尼爾在他常拉琴的隧道口豎起兩張紙板,上面用黑色染髮劑寫著他「目前」的興趣,一張寫著「巴哈和布拉姆斯」,另一張則是「貝多芬第八」。第二次,是納森尼爾和羅培茲到迪士尼音樂廳聽洛杉磯愛樂演奏「貝五」和「貝八」,作者描述這場音樂會終了時的情景,令人莞爾:

「克雷恩在廣播最後說,由於錄影的緣故,請觀眾在整首樂曲結束全場肅靜後再鼓掌。在場的兩千位觀眾都聽到了,只有一個人忘了。第八號交響曲的最後一個音符剛結束,餘音仍在,有一個人因為過於熱情,連忙站起來大聲叫好。那人就是納森尼爾。」

「貝八」是貝多芬42歲(1812年)完成的作品,在九首交響曲中規模最小,但卻是貝多芬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之一,原因可能是在創作過程中邂逅被視為「永恆情人」的阿瑪莉亞.賽芭德,對貝氏而言,內心充滿幸福感,筆下流露的曲想也異於其他交響曲作品的激昂狂傲,全曲簡單素樸,還一些典雅風味,結構細密精致,值得聆賞。

 

第二首,聖桑大提琴協奏曲第一號

在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納森尼爾只找到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譜,花時間抄寫,他說:「我一次可抄十八、九個音符。聖桑有這樣的樂思,快速譜成樂曲,真是太棒了。」又說:「我常想到音樂家…想到他們,我就像置身天堂。」納森尼爾的身軀長年處在髒亂、危機四伏的遊民巷裡,倚靠練琴時的專注,才能讓心靈騰上潔淨安詳的雲端。

來到風光明媚的薩德斯公園,納森尼爾不忘架起譜架,為欣賞美景的妹妹珍妮佛和羅培茲演奏聖桑和舒伯特的樂曲。「他以大海和藍天為背景拉琴……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升起,響起古老的節奏,淹沒紅褐色的沙灘。」老胡很欣賞這段描述,更激賞譯者「信雅達」的文筆,耳裡同時揚起聖桑大提琴協奏曲的旋律。

這首a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872年,隔年初演即獲得極高評價,成為歷來大提琴家不會錯過的演奏曲目,而與德佛札克的b小調同時成為代表此一曲種的最高傑作。第二樂章大提琴乘著圓舞曲節奏優美歌唱的樂段,被認為是全曲最出色部分。

 

第三首,聖桑「動物狂歡節」

這套組曲由14首小品組成,最為人熟知的是其中的「天鵝(Le cygne)」,為大提琴演奏者必拉的曲目。本曲顧名思義,假借動物的印象,用獨到的配器法逐一呈現優美樂音,模擬的動物有獅子、雞、驢子、烏龜、大象、袋鼠、魚(水族館)、杜鵑鳥等,此外「長耳人」、「大鳥籠」、「鋼琴家」、「化石」也都充滿趣味,幽默與諷刺兼具。此曲完成於1886年,當年曾非正式演出,之後聖桑不同意曲譜出版,以至公開初演遲至1922年,也就是聖桑去世的第二年。

納森尼爾在茱莉亞音樂學院主修低音大提琴,指導老師何默.孟許要他拉「動物狂歡節」中的「大象」,納森尼爾很有自信的以便宜二手琴,拉出大象的穩重和威儀。

受邀到羅培茲家作客,納森尼爾也精心為羅培茲的女兒凱洛琳演奏聖桑的曲子,揣摩當時情境,讓小女生聽得入迷,他拉的應該是優雅閒游的「天鵝」吧!

 

第四首,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從茱莉亞輟學後,納森尼爾曾改拉大提琴,露宿街頭只能拉小提琴,腦子裡裝滿包括德弗札克等音樂家的樂曲,興致一來,便用僅剩兩條弦的小提琴隨手拉奏,自得其樂。當他知道克雷恩也擅長拉大提琴,劈頭就問:「你知道德弗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嗎?」克雷恩答道,那是他的最愛。的確,拉大提琴或愛聽大提琴曲的人,可以不將這首曲子列為「最愛」,但卻不能否認它是古今大提琴協奏曲「傑作中的傑作」地位。

德弗札克於1892年受聘至美國擔任音樂學院院長時期,常感思鄉情切,期間創作的樂曲多映現此種情懷(如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弦樂四重奏「美國」),這首大提琴協奏曲也不例外(1895年完成),全曲充滿戲劇性的激烈起伏與變化,特別是第一樂章發展部中,獨奏大提琴以兩倍的音值詠嘆第一主題,最讓人為之動容。

 

第五首,巴哈「帕薩加利亞舞曲」

1931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首演曲目除了「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之外,另一首則為巴哈的「帕薩加利亞舞曲(Passacaglia , c)」。經由納森尼爾低音大提琴第二位老師巴諾夫(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知名大提琴手)的指引,這首悅耳的舞曲,應該很早便烙印在他的心版上。

本曲不但在巴哈的管風琴曲中,即使在整個管風琴音樂史中,也是具有獨特性格的作品。經過雷史碧基、史托可夫斯基與奧曼第等人的管弦樂編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曲,除此之外,還有雙鋼琴演奏的編曲。

此曲的特色是低音主題不停反覆,由其他聲部添加各種裝飾及變奏。

 

第六首,李斯特鋼琴協奏曲第二號

「樂器是有靈魂的,你必須讓它發出聲音」。經由納森尼爾的雙手讓鋼琴發聲,是在「獨奏者」的最後一章。那是在他的「音樂工作室」裡,彈奏一位護士捐贈的鋼琴,他先彈音階暖身,接著卯足勁彈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在一旁的大提琴家洪本倫以大提琴對應……兩人彼此折服對方的琴藝。

李斯特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有兩首,第一號降E大調,1849年作品;第二號A大調,1839年完成初稿,經過數度修改後於1861年定稿。第二號與第一號相比,通俗的色彩趨弱,曲式自由洋溢詩情,也具有強烈狂想曲風,全曲(六段)連續演奏,與其說是協奏曲,不如說是附鋼琴獨奏的交響詩,初演時以「交響的協奏曲」發表。

書中並未指明納森尼爾當時究竟彈奏李斯特的哪一首鋼琴協奏曲,據我個人的推敲,認為應是第二號,理由:第三部「中庸的快板」由大提琴演奏主題,鋼琴以分散合弦交纏,旋律極優美,讓我彷彿聽見納森尼爾與洪本倫的對話。

 

第七首,布拉姆斯複協奏曲

複協奏曲也可稱為「二重奏協奏曲」(Doppel Concerto),是由兩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合奏的器樂形式。布拉姆斯這首為小提琴與大提琴寫的a小調複協奏曲,是他創作管弦樂大部頭樂曲的「關門之作」。

布拉姆斯最初的構想,欲將此曲做為他的第五號交響曲,後來出現一個轉折,才改變原意。大家都知道,布拉姆斯有一位小提琴家好友,名叫「姚阿幸」。布拉姆斯曾因介入姚阿幸的離婚事件,致使兩人一度失和。布拉姆斯為了挽回這段友誼,刻意在這首曲子中加了小提琴獨奏的樂段,有意藉此向姚阿幸「討教」,重修舊好。姚也很上道的應允,兩人一拍即「和」。接著布拉姆斯開始譜寫大提琴的部分,成為完整的「複協奏曲」內涵。1887年十月,本曲由姚阿幸(小提琴)、豪斯曼(大提琴,姚的長期搭擋)及布拉姆斯(指揮)「鐵三角」聯手在科隆初演,獲得高度評價。

納森尼爾想在圖書館抄得此曲樂譜,顯然很喜歡布拉姆斯的這首傑作。將曲中大提琴、小提琴巧妙纏繞,架構出壯麗樂章,對照納森尼爾與羅培茲的相交相知,若合符節,也格外有味。

 

第八首,貝多芬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

納森尼爾獲贈大提琴,喜出望外,小心翼翼一一安裝配件、上弦、擦松香,興奮得有點頭暈眼花,然後說出很有意思的一段話:

「在弓上塗松香…就像拿飼料餵你的鸚哥。琴弓需要松香,就像囚車需要犯人。」

架好琴,一切就緒,正要開拉,卻來了個女遊民向他要錢買漢堡吃,一文不名的納森尼爾因為心情大好,居然將路人賞他的25分錢和小鈔湊一湊,給了那女人一塊錢,還幫她檢查被毒蜘蛛咬傷腫脹的傷口……

這段描述十分傳神,最主要是為納森尼爾即將拉奏大提琴暖場(他已很久很久沒碰過大提琴了),心情大爽,連窮無立椎的人也會善心大發!

納森尼爾終於開拉了,第一首是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這個原本死氣沉沉的洛杉磯街角,原本擠滿遭蚊蟲叮咬的遊民,周圍汽車廢氣籠罩,這時卻轉變為一個歡樂、寧靜的天堂」。可惜,作者並未點名,那究竟是哪一首奏鳴曲?

「獨奏者」第卅章,納森尼爾會見馬友友是全書的高潮,當晚馬友友與長期搭檔艾曼紐.艾克斯聯手推出「貝多芬之夜」,演奏曲目包括貝氏兩首大提琴奏鳴曲:第二號(g小調)及第五號(D大調)。

貝多芬一生中總共寫了五首大提琴奏鳴曲,他的貢獻是讓音樂史上第一次「正視」大提琴曲的創作。第一號(F大調)與第二號屬於貝多芬早期創作,也是揚名立萬之作,曾在普魯士威廉二世國王御前演奏,獲賞賜一只金鼻煙盒,讓貝多芬覺得十分榮幸。老胡尤其喜歡第二號,特別推薦,那真是一首非常悅耳的曲子,一聽就會愛上!

 

第九首,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

本書終章,洪本倫邀請納森尼爾去迪士尼音樂廳,聆賞他和鋼琴家耶費姆.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和小提琴家王冰演奏舒伯特的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此時的納森尼爾,已從令人不安,隨時有可能莫名「抓狂」的遊民,變成演奏殿堂中的優雅聆樂人,讓坐在一旁的羅培茲欣慰不已!「在我的朋友當中,沒有一個人像(納森尼爾)艾爾斯先生那樣活在心靈世界當中。他的勇氣、謙卑以及對藝術的信仰,不但讓他找到快樂和生活的目的,也喚醒我內心的某個部分……其實,我不只是拉他一把的人,他也拉了我一把。」

朋友的「朋」字由兩個「月」字組成,一般大小,真正的朋友,沒有誰大誰小,誰尊誰卑的問題,就像兩個月亮,你照亮我,我照亮你。羅培茲的感想,就是這個意思,令人感動!所以,我也推薦這首動聽的鋼琴三重奏。

舒伯特的鋼琴三重奏作品,僅兩首傳世,儘管如此,這兩首仍是歷來鋼琴三重奏的重要作品,獲得很高的評價。就樂曲性格而言,這首降B大調(第一號)明朗流利,溫暖親切。第四樂章曲風,一般認為很有貝多芬的影子,惟各樂器溫雅的流動線與柔和的表情,則是標準的舒氏風格。

 

第十首,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 

羅培茲第一次送兩根小提琴弦給納森尼爾,讓他得以回歸常態,以完整的GDAE四條弦拉琴,這個禮物對納森尼爾而言,無異苦旱逢甘霖:「我覺得自己在作夢,我發現每一個人都在微笑,白天陽光普照,晚上靜謐涼爽。」

羅培茲則在一旁看著他換弦、調音,為了樂器的修復興奮不已。納森尼爾開始拉琴了,「暫時從瘋狂中抽離,他閉上眼睛,他那封閉的世界頓時出現秩序、邏輯與理智。這真是美好的一刻──儘管這一刻稍緃即逝」。

作者也沒有交代納森尼爾究竟拉的是哪一首曲子?我與下一章「春天的腳步近了」作聯想,認為貝多芬這首小提琴奏鳴曲「春」,因為與前述描摩的情景十分貼切。遇見羅培茲,是納森尼爾歷經人生卅餘年苦寒歲月之後再度逢春。

貝多芬總共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其中最受喜愛的,是第五號「春」(F大調)、第七號(c小調)、第九號「克羅采」(A大調)。第五號比較特別的有三點:其一,是貝多芬第一次以四個樂章寫作小提琴奏鳴曲,也是第一首讓小提琴在樂章呈示部一開始就擔任主題呈示角色的奏鳴曲。其二,F大調對貝多芬而言,簡直就是描繪「田園風格」的彩筆,他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即是採用F大調,和「春」奏鳴曲一樣,都充滿了甜美、靜謐、溫馨、流暢的韻味。其三,全曲自始至終表情明朗,俗氣一點的說法就是「從頭快樂到尾」,這在貝多芬的全作品中相當罕見。

    在陽光普照的「貝多芬之城」(按指洛杉磯),這首很陽光的「春」奏鳴曲,不應該被忽略。

如果大家還有興趣,以下十五首也不妨一聽,有機會再一一介紹。(四之四)

第一首,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

第二首,柴可夫斯基「洛可可變奏曲」

第三首,布洛克「祈禱者」

第四首,貝多芬「魔笛主題12首變奏曲」

第五首,貝多芬降E大調「深愛庫妮的曼尼恩」主題7首大提琴變奏曲

第六首,貝多芬D大調大提琴奏鳴曲

第七首,貝多芬F大調大提琴奏鳴曲

第八首,貝多芬c小調鋼琴三重奏

第九首,貝多芬A大調第五號弦樂四重奏

第十首,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十一首,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十二首,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十三首,孟德爾頌「無言歌」

第十四首,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第十五首,海頓小號協奏曲第三號

 

參考書目:

一、「獨奏者(The Soloist)」,史提夫.羅培茲著,廖月娟譯,天下文化出版。

二、「古典名曲欣賞導聆」1至5冊,美樂出版社。

三、「最受歡迎的古典名曲2」,楊忠衡著,迪茂出版公司。

四、「你不可不知道的貝多芬」,許麗雯編著,高談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