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十多年前讀的這一課,始終縈繞胸懷。

在鎮江的南郊竹林寺,蒼鬱的竹林時時透出了幾聲梵唱,使人感到幽靜而清涼。竹林寺的前面,是一片安寧幽美的鄉野風光,幾座竹籬茅舍,清晨映著朝曦,傍晚掛著夕陽。那裡有一個小小的池塘,還有一座小亭、幾曲迴欄,矗立在池塘的中央。這就是革命先烈趙伯先的墓地,是他安然長眠的地方。

走出鎮江車站,幾步路就看到一個高岡。岡上有個伯先公園,園內有座伯先銅像,供成千成萬的遊人瞻仰。他英武的雄姿,嚴肅的神態,悄然立著,好像站在戰場上。我們彷彿聽到他的佩刀在響,我們也彷彿看到他站在明孝陵旁,向著他可愛的將士宣講:

「這龍蟠虎踞的鍾山,原是明太祖都城的屏障,也是他死後埋骨的墳場。他把我們的同胞,從胡元的桎梏中脫放。他掃蕩了腥羶的勢力,他恢復了錦繡的河山,他是我們民族英雄的榜樣。誰知道,子孫不肖,大好河山又陷入異族的魔掌!使他的陵寢,被荒煙蔓草掩沒了,只剩下一角殘破剝落的紅牆。他在地下應該是怎樣的悲憤和哀傷?我們若不能光復故土,對這地下的民族英雄,怎能不懷著萬分的慚惶!」

我們可還記得:起兵廣州的倪映典,起兵安慶的熊成基,轟轟烈烈的犧性了生命,他們都是趙伯先的部將?我們可還記得:彈炸五大臣,死於車站的吳樾,他正是趙伯先揮淚賦詩的對象?我們可還記得:黃花岡七十二烈士,驚天動地的起義於廣州,趙伯先正是他們的統帥,調度在香港?我們可還記得:由於「三、二九」的失敗,狂歌痛哭,咯血不止,高吟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竟教一顆民族的彗星趙伯先,倏爾的銷亡?

趙烈士,你是滿懷孤憤,一心勇往!你是民族的靈魂,歷史的榮光

 

這是民國五十五年小學五年級上學期國語課本裡的第八課課文,題目是「憑弔趙伯先烈士的墓地」。老胡當年被要求背誦,之後竟然在腦海裡鮮明的刻劃四十多年!日前回台在國立編譯館的資料中心再找到這篇課文,喜不自勝,特別一字一字敲出來與「格」友分享。

想「分享」的念頭,當然是一廂情願。畢竟老胡覺得好、又終生難忘的文章,可能有其時代背景,也有著特殊的機緣及感應,但是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再翻出來摩挲一番,確實有著特殊意義。

這篇文章文辭優美,意境深邃,寫景、說史、抒情皆動人心弦,特別是各段皆有押韻,「韻」味十足,自然容易琅琅上口。現在的小學國語課文,當然不乏佳作,可是像這麼辭意皆美,深邃到令人低迴不已的文章,的確很難再現。

我的意思,絕非厚古薄今,獨鍾一味,忽視歷來其他的好文章。我想強調的是:在那個年代,將這樣深度的文章收錄在小五的課本裡(也可能是當時專為課本撰寫的),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難度似乎高了些,顯見當時教育當局的「強烈企圖」,這到底好是不好,值得玩味。其次,文章所指述的「歷史背景」見仁見智,所呈現的情節、情境是否適合天真無邪的小朋友閱讀?皆須斟酌。後來或因存在爭議,注定了它必須「抽離歸檔」的命運。

民國五十六年國語課本改版,這篇文章從此消失,我不知道當年的考量究竟為何?但毫不影響我對它的衷心喜愛,過去幾十年來,常常莫名湧上胸臆,脫口朗誦。此文作者雖然佚名,我仍想在此向他表示敬意,老胡之所以喜愛閱讀,後來也因緣際會從事文字工作,這篇文章絕對是早年重要觸媒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