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0.2.14庚午除夕.jpg

庚午年除夕夜,面對鏡頭的是八歲的大瑞,最前面那道菜,便是奶奶拿手的紅燒蛋圓子。  

 

  父親窮其一生從未置產(這個「窮」字還真是名副其實),短則數月,長不過四年,我們一定得搬家。小時候認為搬家是新鮮事,反正勞心勞力、費事傷神的是父母親。後來年齡漸長,得參與搬家幹活,才發現「居無定所」原來並不好玩,從經濟層面看,甚至夠不上「小康之家」。

父親教我們在家庭經濟情況的資料中填寫「小康」,這兩個字說白一點,就是「日子還過得去」的意思,家無恆產謂之「小康」,當時我便想,如果那天父親買了房,我就有資格改填「中康」或「大康」囉!可惜一直到我婚後四年購屋為止,都只有「小康」的分。

搬家不斷,是對老家印象最深的「變」,相對的,也有一件事是常年不變,那就是吃年夜飯餐桌上的菜色,至少有四樣是始終如一,那是:紅燒蛋圓子、東安仔雞、乾煎黑鯧(按例不能動筷子,得「年年有餘」)、火鍋(火鍋料鐵定有帶根的小菠菜,稱作「長年菜」)。

「東安仔雞」是湖南名菜,因為加酒、醋、辣椒、花椒拌炒燜煮,味道酸辣鮮香,非常下飯,年夜菜中,老胡最鍾此味。

「紅燒蛋圓子」原是父親傳承自家鄉的拿手菜,婚後傳授母親便收手,從此成為母親每年除夕得忙和半天的功夫菜。

蛋圓子,在熱鍋裡一個個舖蛋皮、裹肉餡,煎成元寶狀,除夕祭祖後圍爐食用,象徵「祈福納財」。製作過程十分「厚工」,母親做事慢條斯理,做一大盤蛋圓子,約得花掉半天時間,不過也因細心慢工,才能將圓子煎得大小一致,蛋皮黃褐色澤恰到好處,當廚房飄出濃郁撲鼻的紅燒蛋肉香,表示母親的年度細活大功告成。

大瑞和表弟旦旦最喜歡吃奶奶(外婆)做的蛋圓子,旦旦得在年初二隨媽媽回娘家,才吃得到蛋圓子,大瑞則是從除夕年夜飯便開始享用,佔盡大快朵頤先機,也埋下日後傳承並發揚光大的種籽。

來加之後,每年中元節、父親忌日、除夕,都會準備幾道父親生前愛吃的菜供祭。從去年開始,大瑞主動表示想下廚做蛋圓子獻給爺爺品嚐,憑著童年在廚房看奶奶做蛋圓子的印象如法炮製,再逐次做一些變化,今年中元祭祖,一盤色香味俱全,直追奶奶手藝的「三味蛋圓子」捧上供桌……

蛋圓子並非老胡的最愛,而且烹製費工,以致一直沒敢嘗試,沒想到大瑞隔代傳承,讓這道佳餚又在胡家活了過來,他爺爺在天上看了一定歡喜。

 

包蛋圓四步驟.jpg  

做蛋圓子四步驟,在這裡用的是平板電爐和平底鍋,做法稍有不同。

 

 

細活與成品.jpg  

大瑞隔代傳承煎蛋圓子廚藝,揮汗做細活,成品顯然作了一些創新。

 

 

81.2.3辛未除夕之二.jpg  

辛未年除夕,老胡和「班長」皆留守執勤,九歲的大瑞與爺爺、奶奶吃年夜飯。奶奶從火鍋裡夾出的就是連根入菜的「長年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