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loist」英文版及中譯本封面
史提夫.羅培茲著作,廖月娟翻譯的「獨奏者(The Soloist)」(天下文化出版),老胡反覆看了三遍,這大概是自己創紀錄之舉。
看第一遍,是因為「班長」大力推薦,內容又與古典音樂有關,作者羅培茲先生算是與老胡同行,再就是廖小姐的翻譯功力不凡,文筆好到令人不覺得在看翻譯小說,有這麼多動力,我自然從頭到尾細細品味,從好奇到深受感動。
讀第二遍,是想從頭耙梳書中男主角──納森尼爾,一位在茱莉亞音樂學院讀完二年級因患精神分裂症輟學,終至流落洛杉磯街頭成為遊民「獨奏者」,他如何藉音樂的力量悠游在封閉卻自得其樂的世界裡?而音樂也終於成為他獲得救贖的一股巨大牽引力量。
續看第三遍,目的比較單純,主要是整理出書中提到的三、四十首古典音樂,其中有些我十分熟悉,有些我曾聽過卻印象不深,還有幾首竟是相當陌生。這本書提供一張可以讓我溫故知新的古典樂曲清單,怎能不好好把握!
從閱讀第二遍開始,我逐頁作筆記,記錄每一首樂曲出現的情境,以及它與納森尼爾,甚或和作者羅培茲先生之間的關聯,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探索與想像。
所謂「探索」,是書中明白列出曲目者,我可以輕而易舉在個人收藏CD找出,配合書中情節的舖陳聆聽,樂音便成為我貼近納森尼爾內心世界的捷徑。
至於「想像」,是那些書中未明示的樂曲,作者只寫某某人的曲子,並未交代究竟是那首樂曲,這一部份只能憑我主觀的想像,揣摩在其描述的情境「應該」搭配哪首樂曲最適當?這樣的做法雖然有些可笑,卻讓我樂在其中。在我熟知的樂曲裡反覆揣摩,然後確認:「沒錯,就是這首!」就算不是羅培茲先生或納森尼爾的本意,至少從這樣的鍥而不捨,讓我和古典音樂更添交心玩味的機會。
當然,在整理完卅餘首樂曲之後,老胡發現基於三個因素,並不適合作為「古典音樂入門指南」,原因是:
一、納森尼爾是貝多芬迷,所以書中選曲幾乎半數是貝氏作品。
二、納森尼爾在茱莉亞主修低音大提琴,彈鋼琴,輟學後改拉大提琴,流落街頭之後,為了攜帶方便,自學小提琴(而且長時間只用兩條弦拉琴),因此選曲多為大提琴協奏曲、奏鳴曲,此外即為交響曲,古典曲目分布並不平均。
三、部分曲目僅為個人主觀認定,或許與事實或原意不同,不能以「一知半解」誤導同好。
不算「指南」,倒可勉強稱為「導聆」,閱讀「獨奏者」卻捨棄傾聽書中提及的古典樂曲,就如同觀賞一場無聲音樂劇,雖不能稱之為「嚼蠟」,也是美中不足,難與納森尼爾一起遁入那個真善美的性靈世界。(四之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