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駕著農用拖車行經Wellesley圖書館,慢條斯理,神情悠閒。
地處偏遠,景觀單調,人煙稀少,房舍老舊,造訪Wellesley如果沒先作點功課,所得印象多半僅止於此。 咱家「班長」由友人帶領,近日已去Wellesley探過兩次路,算是「識途老馬」,那天帶全家造訪,當然有備而去。 作了功課,讓我們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切入,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原來,Wellesley安於偏遠只為隔絕塵囂,維持純樸風貌則是堅持信仰和彰顯生活態度,兩百多年來居民怡然自得,與世無爭,始終以無華寡欲的風貌過日子,也短暫沈澱訪客的心靈。 村口的教堂扮演地標角色 Wellesley長年以樸實面貌迎人 這個位於Waterloo西北隅的自治農村,面積277.84平方公里。原名Schmidtsville,1851年改為現在的Wellesley。 Wellesley長年以樸實相貌迎人,除了主觀的堅持,也是對訪客傳遞一種訊息,有趣的景觀須得細心捕捉,要滿足逛街購物的樂趣,那就信步深入門戶,才有可能遇見驚喜,尋得便宜。 這家蘋果專賣店已有87年歷史 與蘋果有關的產品都可以在店裡買到,價格公道。 蘋果論籃賣,28個GALA僅賣加幣五元。 對Kitchener /Waterloo地區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這裡聚集了為數眾多的德裔人口以及門諾教徒,到了Wellesley,更會發現,原來更原汁原味的德人風俗和門諾風貌,在那裡觸目可見,伸手可及。 Wellesley目前約有一萬居民,彼此交談最常使用Deitsch,這是一種德國方言,無論是是從亞爾薩斯(Alsace)之前的直轄領地移居的門諾教徒(Mennonite),或從巴伐利亞(Bavaria)、洛林(Lorraine)、巴列丁奈特(the Pfalz)等地的德國移民,甚至美國賓州的「東部客」,至今仍共享同一語言、文化、技藝和食物(包括香腸、楓糖漿、糖漿派餅、蘋果醬、起士醬、培根等)。文化範疇一時半刻難以深入體會,可是欣賞傳統技藝,品嚐富有特色的食物則是認識Wellesley最直接、快速的途徑。
房舍雖多老舊,門面還是打理得相當典雅。 接受現代化農耕機具的這一步走得很漫長 小鎮街上唯一的肉舖 這家餐館名為Schmidtsville,是Wellesley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舊名。 店裡提供的餐點多為尋常食物,吻合小鎮的風格。 16隻鳥兒在屋頂排排站曬太陽,各有姿態,十分逗趣。 從St. Jacobs的農夫市場到位於village的眾家飾店裡,已見識到當地婦女的拼布手藝(最常見的作品是床飾和被套),去到Wellesley,更是發現隱在每扇家門的背後,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巧手代代傳續這美得迷人的細活。 Wellesley曾經有一小塊區域是「聖徒保留區」──The Queen’s Bush,直到1843年才解除藩籬,我們在小鎮見到一方寫著「The Queen’s Bush」的路標,唯不見滄桑味,所以連思古幽情都難上心頭。 The Queen's Bush 標示牌不見滄桑 漫步於Wellesley小鎮街道上,見不到任何現代化的交通標誌,人稀,車少,當然連紅綠燈都免了,當時間流經此地,彷彿都放慢腳步,閒散得與牛同步。 Wellesley的先民曾拒絕鐵道伸進,只容許透過外環道接軌,以至於當K/W地區其他區塊逐漸繁榮興盛,強調大規模生產力時,Wellesley只能原地踏步,孤芳自賞,繼續「示範」儉約生活,用最簡單的形式散播知足的喜悅。 每年九月最後一個星期六,是Wellesley最負盛名的「Apple Butter and cheese Festival」,趁著冬季來臨之前,居民合力展現所有,挑動遊客的味蕾,觸發訪者的文化同理心,不花錢也無妨,文化洗禮,心靈交流才是情感內歛的Wellesley人最想藉一年一度盛會全然釋放的。 街道景觀得靠它妝點,豐富色彩。 馬車是門諾教徒常見的交通工具,特色環保兼具。 馬匹在農牧地區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牛隻自由放牧,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牛糞味。 玉米是整個K/W地區最重要的農作物 離開Wellesley時,見到一輛馬車正要橫過馬路,垂直而至的車輛自動輕踩煞車禮讓,顯然,在這裡「慢條斯理」「與人無爭」才是主調,外來客都會奉行「客隨主便」。當我們發動引擎絕塵而去,帶走一大籃蘋果,兩罐蘋果汁,一瓶蘋果南瓜醬,留下帶不走的悠閒。 「廿六日的Apple Butter and cheese Festival 再來湊熱鬧吧!」老胡說。 回程經過這家農莊,特別繞進去採購當令的水蜜桃。 見到滿坑滿谷的大南瓜,便知道「感恩」的節日即將到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