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照今塵,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老胡少年時期曾經讀過「三國演義」原本小說,最近觀劇輔以小說,從頭到尾又溫習了一遍。兩度看「三國」,其間相隔竟逾四十年。透過演員精湛演技的詮釋,令書中人物性格分外鮮活,予人感受也深刻許多。有人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老胡則完全違背此說,所幸年輕時不曾有樣學樣,逞兇鬥狠;而今也不可能「處處算計」,有的只是多了「青出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體悟。
全本「三國」一百二十回,表面上看,「意主忠義,旨歸勸懲」,老胡覺得作者更欲強調「性格決定命運,人算不如天算」!
「三國演義」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並考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而作,故事中所敘「十有八九是信而可徵的,無稽之談極少」,可是在屬性上,它畢竟非為正史,故事性強的好處是可深入民間,流傳久遠,成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換另一個角度看,小說為了增加可看性,必須脫離史家之筆的嚴於考證,增添引人入勝的虛構情節,為此,歷來亦有論者指其有「人物描寫拙劣」「故事蕪雜,素材生吞活剝」「思想意識受正統論支配,未免淺陋」等缺失。
老胡寧將此視為「求全責備」,絲毫無損其「古典名著」的地位,其膾炙人口,教忠教孝,崇仁講義的教化特質,不容一筆抹煞。事實上,論歷來書迷、戲迷之眾,「三國演義」遠遠超過「三國志」。
於是,「何出此言」「為何發笑」「如之奈何」……便成了老胡家最近常聽到的「三國式」對白。
余光中曾遠赴英倫,拜訪狄更斯及卡萊爾的故居。這兩人同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文豪,後者是歷史家和傳記家,前者則為小說家。百年之後,狄更斯的故居遊客如織,卡萊爾卻香火冷落,形成強烈對比,余光中對此頗有感觸,謂「虛構的小說比真實的歷史似乎更接近人性,更永垂不朽」。
將這段話印證羅貫中與陳承祚二人在民間市井的影響力及魅力,余氏之嘆實為一語中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