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見到兩篇新聞報導,皆為中國大陸人士對於長期以來使用簡體字的反思,一股「繁體風」隱然成為時尚。
中國大學生 愛上「時尚」繁體字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中國簡體字過度簡化漢字,不但失去與漢字文化一脈相承的關聯性,更形成閱讀和理解上的困擾,例如「『乾』淨」與「『幹』部」都是同一個「干」字,「經『歷』」和「日『曆』」都簡化成同一個「历」字,對學生形成認知與學習困擾!多位學者指出,現在中國反而興起「繁體風」,大學生學寫繁體字(即正體字)已然成為一種「時尚」。
清華大學語言學教授張光宇引用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話指出,「一個漢字就是一張臉」,漢字代表著「個性」,文字的應用可從是否「易寫」、「易記」、「易認」三方面考量。簡體字除了比畫少,具有「易寫」優勢外,在「易記」、「易認」上都不如繁體字,況且現在電腦發達,語言文字讀得多寫得少,「易寫」的優勢已不再。
電腦簡體轉繁 赤壁賦斗牛變鬥牛
而且在簡體字轉化成為正體字時更易發生誤導,例如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由簡體字轉成繁體字時,「斗牛」就變成了「鬥牛」,意義和趣味都完全走調了。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宗焜也說,「白『雲』」和「人『云』亦『云』」亦為同一個「云」字,很容易混淆,難以記憶。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進一步指出,就神經認知學來說,簡體字簡化的結果,「幾」變「几」、「兒」變「ㄦ」,「几」和「ㄦ」不好分辨,是因為瞳孔的視網膜在看待物體時,擁有越多的線條,越容易形成一個框框或部首,所以瞳孔較易辨識繁體字。
簡體字型 跳脫與漢字關聯性
李宗焜指出,漢字的演進大原則是簡化的,以「灰『塵』」來說,現今上頭是一個鹿字,古漢字的寫法則是三個鹿,古文簡化後的繁體字仍可看得出漢字演化的脈絡,只是簡體字的字型,已經跳脫脈絡,失去了跟漢字系統的關聯性。
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所長柯淑齡指出,現今中國大學生視寫繁體字是一種「時尚」,因為由繁體字的字型就能直接看出字意,不僅可以幫助記憶,也與文化意涵連結,例如,「愛」字沒有「心」怎麼「愛」呢?生產的「產」沒有「生」怎麼「產」呢?漢語教學不只教授筆畫與筆順,只要了解文字組成的內涵,必能號召更多學習意願。(2010/06/18自由時報)
親不「見」,愛無「心」 馮小剛籲恢復繁體
最近拍完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大陸名導馮小剛語出驚人,建議大陸當局應該恢復繁體字。他拿「親愛」二字舉例,這兩個字從繁體變成簡體之後,親右邊的「見」,和愛中間的「心」都不見了,也就是「親不見,愛無心」。馮小剛說,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發生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爭相討論。
馮小剛說:「其實,『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愛的電影。」
馮小剛日前出席電影唐山大地震首映,說「愛」點出了大問題。他在個人微博發文章,說繁體字親的右邊有「見」,愛的中間有「心」,簡化後的「親愛」二字,變成「親不見,愛無心」!馮導於是推論,這就發生了文化大革命與唐山大地震,文末更放砲,別的字都能簡化,唯獨「親愛」不行,希望大陸領導批准「親相見,愛有心」!
此文一發,短短一天上千網友爭相討論,有人支持確實該改,有人反批馮導扯遠了,還有人直指根本是想藉此宣傳新片。
事實上,大陸從1949年以來,簡體字歷經至少三次修正,近年更引起不少討論,像過去幾屆的全國兩會,不少政協委員都呼籲,大陸當局應該恢復使用繁體。
大陸政協委員梅葆玖曾說:「我小時候也是學繁體字,繁體字非常美,而且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嘛。」
相較於體驗過繁體教育的長輩們,這一代的大陸年輕人,對於繁體字似乎有點搞不清楚。記者問了三個字,小朋友都搖頭表示不知道。
不論是提供意見也好,或者宣傳電影也罷,看來名導馮小剛從昔日的「賀歲片之父」當了政協委員跨足政壇之後,光是隻字片語,都能創造莫大的話題。 (2010/07/16 TVBS新聞)
大陸推行簡體字,有其易學易寫的優點,可是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歷來相關論證很多,不再贅述。部分人士或因急於與廣大的使用市場接軌,或單純因書寫方便選擇向簡體字靠攏,無可厚非,可是若對中華傳統文字之美以及深層文化探索欲作第一手接觸,捨「繁」就「簡」勢必產生極大隔閡。
過去六十多年來,台灣最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維續繁體字五千年命脈於不墜,讓全世界喜好繁體字並有所期待的人,還有個「華文對照組」可作選擇,從當前使用人口多寡作評斷,或許「繁」不如「簡」,惟若從蘊涵中華文化神髓的價值觀視之,則「簡」不如「繁」,其理甚明。處在電腦打字極為普遍的時代,書寫的繁簡難易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身在海外的台灣人,若放棄主導這波「時尚」的優勢,和傳承華夏正統文字藝術的使命感,真是太可惜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