瑋妹是唐國強的粉絲,看完他在「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扮相,續看他飾演「雍 正」的威儀,演技真的沒話說,連老胡、「班長」也迷上了!
讀過歷史課本,又對稗官野史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清朝世宗雍正帝雖然勤於政事,卻是個冷酷陰沈,苛薄寡恩,株戮極多的「魔頭皇帝」。這樣的印象,即便是鑽研歷史的學者或小說家也大致認同。
「二月河」撰寫的小說「雍正王朝」(大陸央視據以拍成連續劇)卻澈底顛覆前述已是蓋棺論定的評價,在他的筆下,雍正不但是父親康熙帝臨終欽點的繼位人,更畀以興利除弊的改革重任,在雍正即位之後所有的作為,都是以實現這個極重大使命為根本,堅定的意志力,讓他忍辱負重,披荊斬棘步步前行,無懼背負千古罵名。
欲改革根深柢固的弊端,必須得握有權、錢、和人才,雍正除了擁有君權之外,面對的卻是空虛的國庫以及反對改革的滿朝文武及貴冑仕紳,特別是圍繞身旁隨時伺機反撲的所謂「八王黨」,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雍正只有屈指可數的親信可用,如十三爺胤祥、大學士張廷玉、寵臣年羹堯、田文鏡、李衛等,其中的大將軍年羹堯還因恃寵而驕,讓雍正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先大貶他的官銜,最後賜死……
「二月河」既是為雍正的歷史罵名翻案,字裡行間自是強調他「為了大清江山萬代基業不得不突破萬難遂行雷霆改革」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凸顯「一個長年禮佛,心存善念的人,在面對大是大非、拯斯民於水火的皇帝,面對抉擇的煎熬與無奈」,最後,在眼見最有力的支撐──胤祥去世,又忍悲以父親之手除掉處心積慮欲奪皇位的三子弘時之後,這位「一日當五日用,一人頂十人用」的皇帝終於油盡燈枯,在即位第十三年的一個秋夜裡猝死在御書房裡……
以歷史的定位來看,「雍正王朝」所欲表達的,便是雍正帝以十三年的大刀闊斧,犧牲一己形象,獨吞歷史罵名,墊高父親康熙、兒子乾隆長達一百二十年的盛世令譽。看完全劇後,大多數的觀眾對雍正皇帝的評價或多或少都會改觀,二月河藉小說(或戲劇)試圖翻轉雍正的形象,目的算是達到了。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最後的幾句話裡,透露了以自省取代敵向的意味,而且反覆重申,希望與天下百姓分享他的想法:「若朕稍有不可自問之處,而為此佈告之詞,又何顏以對內外臣工、萬方黎庶,將以此欺天乎?欺人乎?抑自欺乎?朕先逆賊之書,坦然於中,並不忿怒,且可因其悖逆之語,明白曉諭。俾朕數年來寢食不遑為宗社蒼生憂勤惕勵之心,得自於天下後世,亦朕不幸中之大幸事也。」這個想法,經過二月河筆下細膩詮釋,觀劇者似乎直接領受了雍正皇帝的自清表白。
根據「維基百科」所載,其實「雍正王朝」這齣戲裡至少有如下幾處與正史記載有所出入,也就是經過小說作者改編:
其一,康熙卒于暢春園時,唯有隆科多和皇四子胤禛控制軍事局面,並非七位皇子都在場受諭。
其二,隆科多應是佟國維的兒子,不是侄子。
其三,李衛並不是雍親王府的傭人(戲裡原是小叫化子),而是捐班出身,曾任浙江巡撫,並非江蘇巡撫。
其三,戲中算無遺策的「鄔先生」(鄔思道),歷史上記載本為田文鏡幕府僱員(紹興師爺),與雍正並無直接交往。
其四,胤禩(八阿哥)、胤禟(九阿哥)被鎮壓的時間由雍正初年移到雍正末年。而胤禩陰謀兵變也沒有任何史料證據,屬虛構。
「雍正奪嫡」和「太后下嫁」、「順治出家」並稱「清宮三大疑案」。既是史料不全的「疑案」,便是小說家穿鑿附會,舖排劇情的上好題材,以至於學者皓首窮經,孜孜考證,信其所徵者,一般人則從小說、戲劇拼湊歷史人物,信其耳聞者。雖然不見得是兩條平行線,可是疑之愈多,交集也就愈少,不想替古人擔憂,闔了書卷,關了電視,也無須太多追究。
最後特別推薦「雍正王朝」的主題曲,歌詞寫得極好,曲也動聽,值得一聽。
得民心者得天下 原唱 劉歡
數英雄 論成敗 古今誰能說明白
千秋功罪任憑說 海雲天風獨往來
一心要 江山圖治垂青史 也難說 身後罵名滾滾來
有道是 人間萬苦人最苦 終不悔 九死落塵埃
輕生死 重興衰 百年一夢多感慨
九州方圓在民心 斬斷情絲不縈懷
誰不想 國家昌盛民安樂 也難料 恨水東逝歸大海
有道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 由誰來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 由誰來主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