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成效像滾雪球,「察微知著」總不是壞事。

多倫多公立學校董事會委員會通過一項有關「學生家庭作業」的政策 (還需要大會通過),規定:

──小學六年級以前,不能有家庭作業;

──78年級只能少於一個鐘頭;高中則須少於兩個鐘頭;

──節慶日之前禁止給學生作業,以免影響休假。

「董事會」所提論點:一,根據研究,家庭作業對孩童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按:報導未指出根據何方神聖的「研究」);二,家長們也「排斥家庭作業」,因為「它會影響家居生活」。(摘自「猴子的部落格」)

從瑋瑋讀過的兩所學校的做法看來,上述「規定」只是將行之有年的事「明文化」而已,加拿大小學極少指派家庭作業的情況相當普遍,至少在八年級之前,一般學生的日子是很好過的,幾乎沒有「寫作業」的壓力!

瑋妹讀「希夫頓」時,真的一點功課的壓力都沒有(每天聯絡簿上只交代「閱讀15分鐘」,至於讀什麼?悉聽尊便);轉學「僑德」後,中英雙語班家庭作業明顯較多,但比起台灣的水準,算是「小巫」,一到連續假期,鐵定是「3R2D」(Reading、Rest、Relax以及Do something fun、Do something to exercise your brain),這不就是多倫多公立學校董事會所服膺「研究論點」的具體實踐嗎?

這樣的「家庭作業」觀點對學童究竟好不好?且再對照以下這個事實來看:

老胡有個朋友,比老胡早來愛城九個月,找工作一直無法如願,最近好不容易「擠」進一所「Chinese Bilingual Education」(中英雙語教育,「僑德」即屬此類)小學擔任「T.A」(教師助理),主要任務是「協助老師維持秩序」,說白一點,就是充當「風紀股長」,讓老師得以正常上課。

這裡的學童是不能厲聲責罵的,教室秩序不好,只能不斷的提醒他們「Be quite!」這位朋友每天上班六個鐘頭(午休時間不計酬),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低調」處理學童的「失序」動作(嚴重一點就是「對衝」幹架)。

朋友很感慨的說:「這或許不是加拿大小學教育的全貌,但絕對是教育觀念付諸實踐的病態縮影,在移民人口『莠多於良』的區域,這樣的怪現狀可謂相當普遍,我擔心它所造成的影響至深且鉅!」

他又說:「我認為加拿大這個國家是運氣好,地大物博又沒有戰亂天災,否則,以我們所接觸到的人力素質及行政效率,憑什麼列於八大強國之列?」

他的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人力素質決定於教育成果,教育結構的底層太過粗放鬆散,亦即任由學習力最強的中、小學生「放牛吃草」,愛學不學,怎麼成就深厚強固的人力素質?

就老胡所見,加拿大的多數華人家庭仍秉承「玉不琢,不成器」的傳統理念督促兒女向學,也因此,下一代在學校的表現普遍較優(父母不在身邊「耳提面命」,只是隔海遙控、給錢者除外),晉入高等教育階段,更能展現優異特質,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分子。據統計,華人已是加拿大的第三大族群,未來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堅持華裔的教育理念得付出代價,說得具體一點,得多付出精神、時間及金錢,在小瑋學琴的兩個地方,多數是東方人的面孔,在這些小朋友的背後,都是父母親花心血、砸銀子在奮力支撐,不這樣,怎麼高人一等?如何出人頭地?

「我們放棄台灣的一切來到這裡,圖的不就是讓下一代能夠在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成長?如果連這個最起碼的願望都落空,那真是『禍及三代』啊!」朋友說得語重心長。

所謂「禍及三代」,指的是:將上一代「丟」在台灣,沒能善盡孝道;我們這一代在異國一切從頭來過,諸苦備嚐,省吃儉用,充當「兩頭燒的蠟燭」;下一代如果跟著鬼混,好的沒學到,壞的一樣不少,到頭來只能靠打工糊口(加拿大打工收入並不少,但別忘了,物價相對也高,一加一減,等於白搭),那移民夢豈非「一個起念,兩頭落空,三代遭殃」!

有人責怪華人(特別是台灣來的)都來到加拿大了幹嘛還那麼在乎「學校排名」?非得處心積慮將孩子送進「名校」?其實,他們是「輸不起」,既已「犧牲兩代」,怎能再讓第三代埋沒在「勞工階層」,一輩子卑微討生活?

讓孩子自由自在成長,在一個毫無壓力的環境學習,構想是很好的,但是,人總是「好逸惡勞,趨易避難」,任何年齡層都一樣,「快樂學習」與「樣樣稀鬆」往往是一體之兩面,想要什麼收穫,先拿捏該怎麼栽吧!老的要放,小的要混,願賭服輸,將來都不要捶胸頓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