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親、母親與女兒、孫輩合影。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父親用一輩子的儉約為這句話做註腳。早年或因俸給微薄,食衣住行花費不得不極度儉省,後來家裡經濟情況改善了,父親的惜物愛物習慣沒有一點改變,有時覺得他的許多堅持幾近「自虐」。逢年過節,明明滿桌佳餚,他卻極少動筷子,媽媽常笑他:「只會吃飯配話」,每次都是菜盤快見底時,父親才用菜湯泡飯,猛然幾大口,便將一碗白飯塞下肚。父親常說他最喜歡的「三菜一湯」,是辣椒、大蒜、豆腐乳,外加菜湯泡飯,其他的「都吃不下」。

他一再要求,碗裡的米飯一定要吃完,桌上也不許留下任何菜渣飯粒,「浪費」二字在我們家裡,簡直等同「罪惡」,直到現在,我們兄弟姊妹還是奉行不渝。

「祖先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在兩岸劍拔弩張的年代,父親雖然對「反攻大陸」寄望很深,可是隨著局勢的演變,歸鄉路越來越遙遠,原本以為伸手可及的事,逐漸變得虛幻無常。父親開始急於想將印象依然鮮明的故鄉種種,以及有關族裔源流,對他的後代作詳細描敘,讓湖南與台灣這條臍帶不要被烽火歲月硬生生扯斷。

我是家中長子,當然成為他的頭號宣達對象,在懞懞懂懂的年紀,我已被要求熟記「元德名揚,大孝克昌,善能執用,肇繼榮光」的輩名排序,也得牢記幾代先祖、眾多大陸親人的名字、以及家鄉相關地名。父親說:「將來如果我不能親自帶領你們兄弟回老家去,你只要牢記這些人名、地名,就不會摸不到路了。」

倏忽我也年過半百,至今仍沒有機會去湖南尋根,而父親也已去世整整十個年頭,回想老人家的殷切叮嚀,真是百感交集。如今能做的,就是奉行「祖先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訓示,讓父親成為我「溯源」的指路明燈。

「我們三官嶺老家是出了名的書香門第,你曾祖爺爺是前清秀才,為了考舉人,用功過度,竟至咯血而歿……」當父親說起這段家史,言談之間總難掩自己遭逢烽火被迫學業中斷、也使「書香門第」蒙塵的深沈遺憾。為此,父親十分重視兒女的教育,他竭盡所能想在台灣再造一個「書香門第」。我們五個兄弟姊妹,在父親幾十年的薰陶之下,雖然成就有限,自認都是待人處事謹守分寸的「讀書人」,對下一代也做如是的教導。

「能耐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

父親性情剛烈,又經過動盪年代的焠煉,並為一手建立起來的家擋風遮雨,終年為稻粱謀,承受「天磨」實在是別無選擇,在兒女眼中,父親真是十足的鐵漢。也因為「鐵」過了頭,父親的官途並不順遂,終至一生「兩袖清風」。自己吃了太剛強的虧,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已少在「鐵漢」二字著墨,只強調要用「耐磨」的毅力面對困境,一旦「招人忌」也要謙遜面對,以德服人。

父親用一生逐一驗證對兒女的訓示,換個角度看,那何嘗不是對自己的期許?由於時代加諸在他身上的磨難太多、太猛,使得他對兒女的教育也變得異常急切,不自覺的周而復始,叨叨絮絮。在每個睏極卻得強撐眼皮聆訓的夜晚,老實說,我的聽覺與心思常常處於脫勾狀態。

記憶之所以歷久彌新,應是父親的話語不斷在我心版上鑴刻的結果,這或許早在父親的算計之中。人生有很多事,真是不能在短時間之內衡量輕重深淺,時間愈久,回甘愈甚,那正是金玉良言的價值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目仔 的頭像
    大目仔

    Soloist部落

    大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